中非共和国
中非是指非洲大陆中部的内陆国家,全称中非共和国。面积62.2万平方公里,是位于非洲大陆中央的内陆国家。该国东与苏丹交界,南同刚果(布)和刚果(金)接壤,西与喀麦隆毗连,北同乍得为邻。全国共有大小部族32个,主要有巴雅,班达、桑戈和曼吉阿族等。官方语言为法语。通用桑戈语。中非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自独立以来,政府一直倚赖外国援助。法国是中非的最大援助国,1997年以前每年向中非提供援助达6000~9000万美元。林产十分丰富,境内的西南部有广大的赤道森林,但因运输困难,因此森林资源无从开发。
|
|
简介
国名
Central Africa(state)
(英语: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简称CAR,法语:République Centrafricaine )
(原名:乌班吉沙立)
国旗
中非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旗面由四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和一个竖长方形构成。横长方形自上而下依次为蓝、白、绿、黄四色,红色竖长方形将旗面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旗面左上角有一颗黄色五角星。蓝、白、红三色与法国国旗颜色相同,表示中非与法国的历史关系,还象征和平与牺牲精神;绿色象征森林;黄色象征热带草原和沙漠。五角星是指引中非人民奔向未来的灿烂之星。
国徽
中非国徽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上有五组图案;中间为非洲轮廓和五角星;四角图案分别为非洲象头、中非地方树、三颗钻石和黑人之手。大树象征中非丰富的森林资源,黑人之手意在纪念“黑非社会发展运动”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斗争。盾徽之上为太阳图案,其上写着“1958年12月1日”,这是中非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的日期;太阳之上的绶带上用桑戈文写着一句格言,意为“天下人人平等”。盾徽两旁各有一面中非国旗,下方有一枚勋章,勋章之下的绶带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尊严、勤劳”。
人口及民族
人口4,434,873(2008年7月统计)。中非国有大小部族32个,主要有巴雅,班达、桑戈和曼吉阿族等。官方语言为法语。通用桑戈语。居民信奉原始宗教的占60%,天主教占20%,基督教新教占15%,伊斯兰教占5%。
国歌
La Renaissance 法语:《复兴歌》
节日
独立日8月13日(1960年)
国庆日:12月1日(1958年)
时区
UTC/GMT +1 小时(东一区) ,比中国北京时间晚7 个小时
货币
货币为中非金融合作法郎Central African Finan-Coop Franc CFAF XAF 1XAF=100 centimes(分)
经济状况
农业为主,钻石,咖啡,棉花,石油是中非四大经济支柱。工业基础薄弱,加工工业十分落后,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班吉。
自然环境
面积622'984平方公里,是非洲大陆中央的内陆国家。东与苏丹和南苏丹交界。南同刚果(布)和刚果(金)接壤,西与喀麦隆毗连,北同乍得为邻。
境内多丘陵,大部为海拔700-1000米的高原。高原大体可分东部邦戈斯高原;西部印德高原;中部脊状高地,多缢口,为南北交通要道。东北边境的恩加亚山海拔1388米,是全国最高点。乌班吉河是境内最大河流,此外还有沙里河。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1-3]
资源概况
矿产主要有钻石,其分布面积占全国的1/2,此外还有石油、铁,黄金。盛产热带名贵的木材,储量9000万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北部地区有石油资源。森林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大约占全国面积的16%,可采面积2.8万多平方公里。大象等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政区
全国划分为16个省(Prefecture)、1个直辖市(首都班吉),省以下设69个县(Sous-Prefecture),另设11个行政检查站(Poste De Controle Administratif)。1891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60年8月13日,中非共和国宣告独立。1976年12月,博卡萨成立中非帝国。1979年9月政变后又改共和国。
省Prefecture |
C2003.12.8 |
C1988.12.8 |
面积(km2) |
首府 |
CC2003 |
巴明吉-班戈兰Bamingui-Bangoran |
43,229 |
28,643 |
58,200 |
恩代莱Ndélé |
|
下科托Basse-Kotto |
249,150 |
194,750 |
17,604 |
莫巴伊Mobaye |
|
上姆博穆Haut-Mbomou |
57,602 |
27,113 |
55,530 |
奥博Obo |
|
上科托Haute-Kotto |
90,316 |
58,838 |
86,650 |
布里亚Bria |
35,204 |
凯莫Kémo |
118,420 |
82,884 |
17,204 |
锡布Sibut |
|
洛巴伊Lobaye |
246,875 |
169,554 |
19,235 |
姆拜基Mbaïki |
|
曼贝雷-卡代Mambéré-Kadéï |
364,795 |
230,364 |
30,203 |
贝贝拉蒂Berbérati |
76,918 |
姆博穆Mbomou |
164,009 |
119,252 |
61,150 |
班加苏Bangassou |
31,553 |
纳纳-格里比齐Nana-Gribizi |
117,816 |
95,497 |
19,996 |
卡加班多罗Kaga-Bandoro |
|
纳纳-曼贝雷Nana-Mambéré |
233,666 |
191,970 |
26,600 |
布阿尔Bouar |
40,353 |
翁贝拉-姆波科Ombella-M'poko |
356,725 |
180,857 |
31,835 |
博阿利Boali |
- |
瓦卡Ouaka |
276,710 |
208,332 |
49,900 |
班巴里Bambari |
41,356 |
瓦姆Ouham |
369,220 |
262,950 |
50,250 |
博桑戈阿Bossangoa |
36,478 |
瓦姆-彭代Ouham-Pendé |
430,506 |
287,653 |
32,100 |
博祖姆Bozoum |
|
桑加-姆巴埃雷Sangha-Mbaéré |
101,074 |
65,961 |
19,412 |
诺拉Nola |
|
瓦卡加Vakaga |
52,255 |
32,118 |
46,500 |
比劳Birao |
|
班吉直辖市Bangui |
622,771 |
451,690 |
67 |
班吉Bangui |
622,771 |
中非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
[1]3,895,139 |
2,688,426 |
622,984 |
班吉Bangui |
|
历史
公元9~16世纪先后出现过班加苏、腊法伊和宰米奥三个部落王国。
16-18世纪的奴隶贸易使当地人口大为减少。
1885年遭法国入侵,1891年沦为法国殖民地。
1910年被划为法属赤道非洲四个领地之一,称乌班吉沙立。
1946年成为法国海外领地。
1957年初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12月1日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定名为中非共和国。
1960年8月13日宣告独立,仍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戴维·达科任总统。
1966年1月陆军参谋长博卡萨发动政变,自任总统。
1976年12月4日博卡萨修改宪法,废除共和制,建立帝国。1977年12月4日正式加冕,称博卡萨一世。
1979年9月20日深夜,前总统达卡发动政变,博卡萨被推翻,帝制废除,恢复共和制。
1981年9月1日,武装部队参谋长安德烈·科林巴宣布军队接管政权,科林巴任国家复兴军事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
1985年9月21日科林巴宣布解散军委会,成立新政府,自任总统。1986年11月21日举行公民投票,正式选举科林巴为共和国总统。12月8日科宣布成立首届民选政府,实现了由军政权向民选政权的过渡。
1987年2月科林巴建立“中非民主联盟”单一政党;7月中非举行立法选举,恢复了中断22年的议会制度。[1]
政治
政体
1994年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民主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六年,可连任一次。总统是最高行政长官,制定国家总政策;有权任免总理,根据总理提名任免内阁成员及军政官员;召集并主持内阁会议;主持最高防务委员会和最高司法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宣布15天的紧急状态。总统临时不能视事,由总理代行其职权。总统最终缺位,应在45-90天内选举新总统,其间由国民议会议长代行其职权。总理为政府首脑,负责落实总统制定的总政策。议会有对政府提不信任案和弹劾政府的权力。不信任案通过后,政府必须立即向总统辞职。
2003年3月15日下午,前陆军总参谋长博齐泽发动政变,夺取中非政权,成为中非的总统,前总统帕塔塞被迫流亡海外。
2004年,博齐泽取消了原有宪法,制定并通过了新宪法。2005年3月,中非举行总统大选,共有11位候选人参加,博齐泽当选中非总统,后又兼任国防部长一职。2008年1月18日,时任总理艾利·多蒂因拖欠他人薪水问题辞职,阿尔尚格·图阿代拉于四天后即任。
中非于1860年起从未执行过死刑,是目前非洲大陆上唯一一个事实上废除了死刑的国家。
政党
1991年4月起实行多党制。全国现有政党30多个,主要包括:
(1)KNK全国联合会(Convergence Nationale -KWA NA KWA):原为民间组织,KWA NA KWA系博齐泽总统竞选口号,在桑戈语中意为“劳动,艰苦地劳动”。2004年12月KNK全国联合会在首都班吉举行支持博竞选总统的万人集会。此后,KNK在中非政坛的影响与日俱增,逐渐成为支持博齐泽的政党联盟的核心力量。该组织在现政府中有9名部长,在国民议会中占有30席。
(2)中非人民解放运动(Mouvement de Liberation du Peuple Centrafricain):前执政党。1978年成立,1981年取得合法地位,1981年9月被科林巴政权取缔,1991年4月5日恢复活动,同年10月5日再次取得合法地位。党主席帕塔塞在1993年首次多党选举中当选总统,1999年蝉联总统,2003年被博齐泽推翻后流亡国外。号称有党员100万人。目前在国民议会中有11个席位,系第一大反对党。
(3)中非民主联盟(Rassemblement Démocratique Centrafricain):1987年2月成立。自称有党员85万。主席安德烈·科林巴曾于1981-1993年任总统。在国民议会中有8席,主要反对党之一。
(4)争取进步爱国阵线(Front patriotique pour le progrès),前身是乌班吉爱国阵线-劳动党;1972年创建,1976年开始活动,1981年2月更名为劳动党。1991年7月改为现名。其主要成员为知识分子和职员。现领导人亚历山大·贡巴于2006年3月接替其父阿贝尔·贡巴出任党首。在国民议会中占2席。
(5)民族团结党(Parti de l’Unité Nationale),成立于2002年,党主席让·保罗·恩古潘德,曾任总理、教育部长、驻法大使等职,2003年任博齐泽总统特别顾问兼国务部长,2005年在首轮总统选举中获5.1%选票,排第4名,在第二轮选举中支持博齐泽。6月新政府成立后出任外交、地区一体化和法语国家事务国务部长。其他政党还有:社会民主党、争取民主和进步联盟、争取进步爱国阵线、现代民主论坛、民主自由党、公民论坛、争取共和联盟等。[2]
政府
现政府成立于2005年6月19日,系过渡期结束后首届政府,2006年1月31日改组。包括总理1名,部长21名,部长级代表5名。政府成员如下:
总理、政府首脑:埃利·多泰(Elie DOTE)
国防、前战斗人员、战争受害者、解除武装和军队重组部长弗朗索瓦·博齐泽上将(兼)(Général d’Armée Franois BOZIZé),新闻、民族和解、民主教育和人权促进国务部长:让·厄德·泰亚(Jean Eudes TEYA)
外交、地区一体化和法语国家事务国务部长:让·保罗·恩古潘德(Jean Paul NGOUPANDE)
武装、运输和民航国务部长:夏尔·马西(Charles MASSI)
农村发展部长:帕尔费·姆巴伊中校(Lieutenant-Colonel Parfait MBAY)
矿业、能源和水利部长:西尔万·恩杜廷加伊少校(Commandant Sylvain NDOUTINGAI)
内政和公安部长:米歇尔·萨莱中校(Lieutenant-Colonel Michel SALLE)
家庭、社会事务和民族团结部长:玛丽·索朗热·帕戈嫩吉·恩达卡拉女士(Mme Marie Solange PAGONENDJI NDAKALA)
公职、劳动、社会保障和青年职业安置部长:雅克·博蒂(Jacques BOTI)
青年、体育、艺术和文化部长:德西雷·科林巴(Désiré Kolingba)
公共卫生和人口部长:贝尔纳·拉拉·博纳姆纳(Bernard LALAH BONAMNA)
财政和预算部长:泰奥多尔·达班加(Théodore DABANGA)
司法掌玺部长:保罗·奥托(Paul OTTO)
国民教育、扫盲、高教和研究部长:夏尔·阿梅尔·杜巴纳(Charles Armel DOUBANE)
经济、计划和国际合作部长:西尔万·马利科(Sylvain MALIKO)
商业、工业和中小企业部长:埃米莉·贝亚特丽斯·埃帕耶女士(Mme Emilie Béatrice EPAYE)
邮电通讯和负责新技术部长:菲代勒·恩古安吉卡(Fidèle NGOUANDJIKA)
河流、森林、渔猎和负责环境部长:埃马纽埃尔·博佐特(Emmanuel BOZOT)
公共建筑重建、城市规划和住房部长:蒂莫莱翁·姆拜夸(Timoléon MBAIKOUA)
负责政府秘书事务和与议会关系部长:洛朗·恩贡·巴巴(Laurent NGON BABA)
旅游和手工业发展部长:穆罕默德·马迪·马尔布瓦上校(Colonel Mohamed MAHDI MARBOUA)
财政预算部长:级代表尼古拉·恩甘泽·杜库(Nicolas NGANZE DOUKOU)
负责初等和中等教育的部长:级代表奥雷利安·森普利斯·津加斯(Aurélien Simplice ZINGAS)
负责装备的部长:级代表让-普罗斯珀·沃德博代(Jean-Prosper WODEBODE)
司法
主要司法机构有宪法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审计法院、仲裁法院、普通法院和法庭等。共和国总统保障司法独立,主持全国最高司法委员会、行政法院咨询委员会会议。2005年9月,博齐泽总统任命马塞尔·马隆加(Marcel MALONGA)和达米埃纳·纳娜雷(女,Mme Damienne NANARE)为宪法法院正、副院长。
政要
总统博齐泽,2000年当选,2005年5月连选连任。
国家元首 总统兼国防部长:弗朗索瓦·博齐泽·扬古翁达(2003年3月通过政变上台)
政府首脑 总理:福斯坦·阿尔尚格·图阿代拉(2008年1月就职)
军事
1960年独立后在法国帮助下创建军队,全国划分为四个军区。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两年。博齐泽执政后对军队进行重组。2004年武装力量共2550人,其中陆军和总统卫队共1400人,空军150人,宪兵1000人。
外交
国策
中非奉行对外开放,不结盟和国际合作政策,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强调睦邻友好,重视南南合作,赞同南北对话,主张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赞成非洲一体化,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和冲突。
与中国关系
一、中国与中非双边关系简况
1962年中非曾与台湾当局“建交”。1964年9月29日,中国与中非建交后,中非与台“断交”。1966年1月博卡萨上台后,中非政府宣布中断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并于1968年5月与台“复交”。1976年8月20日,中国和中非签署联合公报,实现关系正常化。1991年7月8日,中非再度同台湾“复交”,中国即宣布中止与中非的外交关系。1998年1月29日,两国签署复交联合公报,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二、双边政治关系
中国历次访问中非的领导人和外交部主要官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刘宁一(1965年3月)、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1965年6月)、国务委员张劲夫(1986年12月)、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1989年11月)、外交部副部长吉佩定(1998年6月)、外交部长唐家璇(2001年1月)、外交部副部长杨文昌(2003年4月)、外交部部长助理吕国增(2005年6月)。
中非历次访华的领导人和主要官员有:总统让-贝德尔·博卡萨(1976年11月)、军委会主席安德烈·科林巴(1983年7月)、外交和国际合作部长让·路易·普西米斯(1987年5月)、外交部长米歇尔·贝泽拉-布里亚(1988年7月)、总统科林巴(1990年4月)、议长米歇尔·多科(1990年7月)、外交国务部长让·梅泰-亚彭德(1998年9月)、总统昂热-菲利克斯·帕塔塞(1999年6月)、总统弗朗索瓦·博齐泽(2004年8月)。
2006年11月,中非外交、地区一体化和法语国家事务部长科姆·祖马拉率团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会见。
2007年1月,外交部长李肇星访问中非,与中非总理埃利·多泰会谈,博齐泽总统会见。9月,外交部长杨洁篪在第62届联大期间会见中非外交、地区一体化和法语国家事务部长科姆·祖马拉。
三、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1991年7月以前,中国向中非提供了大量援助,承担了多个成套项目,已建成的有勃亚利农技站、宾博广播发射台扩建、竹藤草编和木雕培训中心、总统府诊所扩建、班吉友谊医院和姆波科农业项目等。1998年1月两国复交后,双方经贸合作逐步恢复,迄今已完成宾博电台设备更新维修、小学校和100套经济住房、博冈达体育场等项目。中国援建的友谊医院维修项目即将启动,电台、体育场等技术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2007年两国贸易总额为1548万美元,其中我出口887万美元,进口661万美元。我主要出口机电产品,进口原木。
四、其它往来
1980年6月,中国和中非两国政府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1998年6月,中非旅游、艺术、文化部长贝依纳·班迪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重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非共和国政府文化协定》。从1977年起,中国开始接受中非留学生来华学习进修。两国复交后,中国恢复向中非提供奖学金,目前中国每年向中非提供30个奖学金名额。
1976年11月,中国政府与中非政府首次签订《关于中国派遣医疗队赴中非工作的议定书》。1978年至1990年向中非派出7批医疗队共97人次。1998年5月,中国政府与中非政府复签了议定书。目前共有16名医疗队员在中非工作。
2002年8月,中联部副部长马文普率中共代表团访问中非。
2004年3月,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张邦栋少将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中非。
2005年11月,中非军队总参谋长安托万·甘比少将访华。
2007年,中非青年、体育、艺术和文化部长德西雷·赞加·科林巴,农村发展国务部长夏尔·马西 ,财政、矿业、能源和水利部长西尔万·恩杜庭加伊相继访华。
五、重要双边协议及文件
(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非共和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64年9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非共和国政府根据各自国家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决定建立大使级的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一致同意遵照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发展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非共和国国家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1976年8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非共和国政府,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原则,经过友好商谈,决定自1976年8月20日起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恢复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级外交代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非共和国关于恢复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98年1月29日)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非共和国政府重申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愿意发展和加强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根据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决定自1998年1月29日起恢复两国大使级外交关系,并在北京和班吉设立大使馆。
2、中非共和国政府承认联合国大会于1971年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的现实意义和有效性,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支持中非共和国政府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崇高事业以及为国家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努力。
4、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非共和国政府同意根据对等原则为对方大使馆的工作提供方便。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非共和国联合公报》(2004年8月19日)
1、双方对目前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顺利发展表示满意,决定继续保持政治交往,推进各领域合作,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推动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双方表示相互支持对方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稳定与发展所作的努力。中非方支持中国实现国家统一,并重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方赞赏并支持中非政府为维护国内社会政治稳定、恢复经济发展所作的积极努力,同时呼吁国际社会对此给予更大的支持。
3、双方积极评价两国经贸合作取得的成果,愿进一步加强在农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鼓励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推动双方企业开展互利合作。中方重申愿意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和帮助中非方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努力。
4、双方认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社会应加强磋商,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促进世界不同文明和不同发展模式相互交流和借鉴。双方呼吁发达国家承担应有的义务和责任,切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和减免债务等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取消贸易壁垒。双方主张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加强南南合作,并积极推动南北对话,促进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双方认为,维护稳定、消除贫困是非洲国家面临的紧迫任务。中方支持非洲联盟和非洲次区域组织为实现非洲大陆和平稳定、推进一体化进程发挥更大作用,支持非洲国家通过实施“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谋求非洲的振兴与发展。
6、双方高度评价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合作关系,认为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加强集体磋商、开展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两国愿意在论坛机制框架内加强合作。
经济
经济状况及实力
经济以林业为主,钻石、咖啡、棉花、石油是中非四大经济支柱,工业基础薄弱。外贸主要依靠木材、钻石、咖啡、棉花和烟草出口,进口主要为轻工、粮油食品、纺织和石油产品。
GDP:46.3亿美元(列第世界153位)
人均GDP:1128美元(列第世界167位)
人类发展指数:0.353(世界排名172位)
工矿业
加工工业十分落后。工业企业主要集中于首都班吉,以生产进口替代产品为主。主要工业有:食品加工、机械组装(自行车、摩托车等)、日用化工、电力、卷烟、啤酒、纺织、皮革等。出口行业主要为农产品及木材加工。矿业目前限于钻石和黄金开采,以手工操作为主,2007年钻石产量为46.8万克拉,是非洲第九大原钻生产国(世界排名第十三位)。
农林业
全国从事农业的人口180万。可耕地约650万公顷,已耕地约60万公顷。林业一度发展较快,2000年出产原木约80.68万立方米,比1999年增长21%,超过钻石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由于国内形势不稳,2003年木材出口大幅削减,2004年有所回升。中非政府出台森林法,对未按期递交月度生产和出口报告的公司实施制裁。
交通运输
无出海口,亦无铁路,空运规模很小,主要靠公路和河运。
公路:总长24578公里,其中国家级公路5400公里,地方公路3910公里,乡村便道15268公里。由于遭受战乱及长年失修,多数道路状况不佳,在雨季更难以通行。目前,欧盟和日本政府出资390万美元帮助中非政府修复连接班吉和喀麦隆港口城市杜阿拉的一条长达1400公里的柏油路,截至2006年底,已修复1400公里。2005年12月,中非政府设立公路维护基金,负责保养和维护国家公路网,资金来源是公路和燃油税及出资者拨款。2006年4月,欧盟提供750万欧元用于修复班吉公路网。2007年欧盟提供5500万欧元用于修建中非西部至喀麦隆169公里的公路,非洲开发银行提供1.65亿美元用于杜阿拉公路网建设。
水运:内河航运对外贸起重要作用。全国共有内河航道7080公里。进出口物资多由水路经刚果(布)运输,乌班吉河(刚果河支流)是主要的国际运输线,班吉是全国最大的河港,年吞吐量约30万吨。2002年水运货物仅4.1万吨。
空运:有12个中型机场和50几个简易机场。年均客流量为10万人次。班吉姆波科为国际机场。有定期航班通往巴黎、杜阿拉、恩贾梅纳等地。
外援
法国是中非的最大援助国,1997年以前每年向中非提供援助达6000~9000万美元。1997年起法对中非援助急剧下降至每年3000万美元左右,但仍占中非所获外援总额的30%左右。2006年法国与中非政府签订三期总额为1280万欧元的援助协定。多边援助主要由联合国有关机构和欧盟提供。
200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中非制订了三年总额为5600万美元的援助计划,并就中非重债穷国资格问题起草报告。2007年9月,中非达到重债穷国减债计划决策点,有望获得大量债务减免。2008年,国际社会承诺向中非提供4亿美元援助,实际到位约32%,其中美国提供了总额为1500万美元物资援助和600万美元援款;欧盟承诺在第10期欧洲发展基金项下提供1.3亿欧元援助,用于未来5年合作计划。2009年6月,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中非达到重债穷国完成点。
人民生活
2007年人文发展指数列世界第171位。职工最低工资1.3万非洲法郎,公职人员还享受相当于工资10%的补贴。医疗卫生落后,全国仅有医疗机构786个,其中117家为私营,公共卫生从业人员3314名,其中护理人员1915人,平均每1.25万人拥有一名医生。65%的人口能在5公里范围内就医。平均1075人占有一张病床,首都和外省的医患比例分别为1:6000和1:90000。2004年人均预期寿命39.4岁,产妇死亡率11‰,婴儿死亡率115‰。中非为疟疾和艾滋病高发区,2005年成人艾滋病感染率为10.7%,居世界第十。(来源:外交部网站)
教育
大、中、小学均实行免费教育。2002至2003年的政局动荡影响了教育系统正常运作。2005年成年人文盲率48.6%。男生小学入学率78%,女生37%。男生中学入学率17%,女生6%。
全国共有6所大学。班吉大学是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创办于1969年,有学生7000人,设有法律、经济、文学、人文科学、医学和理科系,以及实用语言和数学教学研究所等,许多毕业生进入行政机构。
附录
中非发展基金
中非发展基金是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11月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的对非务实合作8项政策措施之一,是支持中国企业开展对非合作、开拓非洲市场而设立的专项资金。2007年6月26日中非发展基金正式开业,成为了国内第一支由国家主席宣布设立、国务院领导揭牌开业的基金,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和第一支专注于对非投资的股权投资基金。中非发展基金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首期10亿美元资金由国家开发银行出资,最终达到50亿美元。
中非基金采取自主经营、市场运作、自担风险的方式进行运作和管理。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下,中非基金选聘专业化团队管理基金。 国家开发银行作为股东,拥有丰富的项目评审和管理经验、较为完善的专家资源库;通过已投资的五支基金及三家专门基金管理公司,已建立较成熟的基金运行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开发银行“走出去”业务为中非基金储备了必要项目,积累了在非洲投资的经验。国家开发银行以整体资源和优势为中非基金提供专业化支持。
中非发展基金是中非互利合作进程中的一个创举,它弥补了传统模式下无偿援助和贷款之间的空白,在不加重非洲国家债务负担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中非发展基金充分借鉴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操作模式,结合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通过基金投资和咨询服务等方式,发挥伙伴式推进器作用,引导和支持更多中国企业开展对非直接投资,以市场化方式促进非洲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中非基金是我国政府全面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新举措、新方法,在资金性质、业务范围以及运作模式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并秉承以下方面的投资理念:致力于搭建中非经贸合作的桥梁与纽带;致力于增强非洲发展的“造血”机能;积极履行投资的环境与社会责任;以市场化运作促进中非互利共赢。
休达
休达自治市(Ciudad Autónoma de Ceuta)是西班牙在北非的属地,它位于马格里布的最北部,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地中海沿岸,与摩洛哥接壤。它的面积大约为28平方公里。
历史变迁
休达有一座叫Monte Hacho的山丘,从它的顶峰可以俯瞰到休达的全景。在山丘上有一个被西班牙军队占据的碉堡。Monte Hacho山和在摩洛哥最北部的Jebel Musa山都有可能是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利斯海角。
历史
从公元前五世纪迦太基人统治时期开始,休达的地理位置就让他成为了商路上的重镇以及军事要地。但在公元42年罗马帝国占领休达之后,这座贫穷的城市就只有了军事上的作用。约400年后,汪达尔人赶走了罗马人,之后西班牙的西哥特人和拜占庭帝国又相继占领这块地方。
710年,一支穆斯林的军队逼近休达,但在休达的西哥特王国统治者朱利安的劝说下,这支军队转而进攻西班牙----据阿拉伯的史书记载,朱利安仇恨西班牙的原因是西班牙的西哥特国王罗德里克虐待他的女儿。因此,休达成为了这支塔里克·伊本·齐亚德将军率领的柏柏尔军队进攻伊比利亚半岛的根据地。
朱利安死后,阿拉伯人开始统治这座城市,这招致了城市周围柏柏尔部落的仇视。740年,在马萨拉·阿尔·哈希尔的领导下,一场以“圣战”为名义而进行的叛乱摧毁了休达。直到公元9世纪,柏柏尔人的马哈克萨部落在首领马哈克斯的领导下重建了休达,并建立了短暂的巴努·伊萨姆王朝。之后在他的孙子的领导下,伊萨姆王朝曾短暂地向马格里布的阿拉伯伊德里斯王朝效忠。最终在公元931年,伊萨姆王朝的国王让位于科尔多瓦的倭马亚王朝哈里发阿尔·拉蒙三世,伊萨姆王朝终结。1031年,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逐渐失去统治权,王朝逐渐陷入混乱,最终在1084年被柏柏尔人建立的穆拉比德王朝取代。之后休达再次成为侵略西班牙的基地,1147年,取代穆拉比德王朝的阿尔摩哈德王朝终于占领了西班牙。阿尔摩哈





